devilmay,devil may cry的出处
《Devil May Cry》(中文译名《鬼泣》或《恶魔猎人》)的出处可以从游戏名称的由来、开发背景及剧情设定三个角度解析:
一、名称来源与含义
1. 直译与寓意
英文原名“Devil May Cry”直译为“恶魔也会哭泣”,这一名称直接关联游戏的核心主题——恶魔的情感与人性矛盾。在游戏剧情中,主角但丁的哥哥维吉尔(Vergil)曾因失去至亲而展现出恶魔内心的脆弱,蕾蒂(Lady)在《鬼泣3》结尾的台词“Devil may cry when he loses a loved one”(当恶魔失去所爱之人时,或许也会哭泣),直接点明了标题的哲学内涵。
2. 中文译名选择
中文译名“鬼泣”虽未完全对应英文原意,但以简洁和意境取胜。游戏风格偏向哥特式美学,且但丁的潇洒形象与“泣”字的伤感基调形成反差,更贴合剧情中“恶魔的哀伤”主题。台译“恶魔猎人”则更侧重但丁的职业身份,但传播度不及“鬼泣”。
3. 原名与剧情的直接关联
在《鬼泣3》结局中,但丁将自己的事务所命名为“Devil May Cry”,象征其作为恶魔猎人的使命与对家族悲剧的释怀。
二、开发背景:从《生化危机》到独立IP
1. 诞生于《生化危机4》的废案
《鬼泣》最初是《生化危机4》的初版原型,由神谷英树主导开发。这一版本因动作元素过强、恐怖感不足,与原系列的生存恐怖风格不符。卡普空(Capcom)决定将其改造为全新IP,最终定名《Devil May Cry》。
2. 名称变更
原计划使用“Devil May Care”(意为“满不在乎”),但因与1950年代同名电影冲突而改为现名。
3. 风格确立
游戏融合哥特式场景、华丽连招系统及摇滚配乐,开创了“Stylish Action”这一动作游戏细分类型,成为卡普空标志性IP之一。
三、剧情设定与角色渊源
1. 斯巴达家族的悲剧
主角但丁是传奇魔剑士斯巴达(Sparda)与人类女性Eva的混血后代,其半人半恶魔的身份贯穿系列主线。斯巴达背叛魔界、保护人类的故事成为系列背景的核心矛盾。
2. “恶魔哭泣”的象征
游戏通过但丁与维吉尔的兄弟对立,探讨恶魔是否具备情感的主题。维吉尔追求力量却最终孤独陨落,但丁则以幽默不羁的外表掩饰内心的伤痛,呼应标题中“哭泣”的双关意义。
四、系列影响与衍生
自2001年首作发布以来,《鬼泣》系列已推出5部正统续作及多部外传,全球累计销量超过3000万份。其名称“Devil May Cry”不仅成为动作游戏的代名词,更衍生出动画、漫画、小说及手办等跨媒介作品。
参考资料:
系列世界观与角色设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