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endi月饼;芬迪月饼

奢侈品 2025-04-17 16 0

当奢侈品品牌与中式传统节庆相遇,一场关于文化符号与商业价值的碰撞悄然展开。2024年中秋前夕,一款名为“芬迪卡萨FENDI CASA”的月饼礼盒在直播间创下数百万销售额,却在数日后因涉嫌虚假品牌关联被推上舆论风口。这场由黄黑配色包装、醒目双F标志引发的争议,不仅暴露了商标注册的制度漏洞,更折射出当代消费文化中“符号价值”与“真实需求”的深层矛盾。

一、商标争议与法律博弈

芬迪家居有限公司(FENDI CASA LIMITED)通过在英国注册私人公司,成功将“芬迪卡萨”商标布局在食品类别,其提交的申请材料显示,商标设计元素与意大利奢侈品牌FENDI的经典双F标识存在高度相似性。从法律程序看,该行为在《商标法》框架内具备形式合法性——国际商标分类的差异为“跨类别抢注”提供了操作空间,如FENDI原注册类别集中于皮具、服装等领域,而食品类目则未被覆盖。

时间节点 关键事件 法律影响
2022-2024 芬迪家居申请食品类“芬迪卡萨”商标 利用国际分类差异完成注册
2024.9.11 交个朋友直播间启动退一赔三 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55条适用

法律界对此存在分歧:知识产权律师张伟指出,“商标法遵循注册优先原则,但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第6条明确规定禁止混淆行为”。而复旦大学法学教授李明则认为,此案暴露了“防御性商标布局不足”的行业通病,奢侈品牌往往忽视食品等衍生品类的保护。这种制度缝隙,使得“擦边球”式营销在月饼、粽子等节令商品领域屡见不鲜。

二、消费心理的双重镜像

在社交媒体平台上,“芬迪卡萨”月饼的购买者呈现出明显的群体特征:25-35岁女性占比达78%,其中62%表示“被包装设计吸引”,45%认为“送人有面子”。这种消费行为印证了鲍德里亚的“符号消费”理论——商品的实际功能让位于其象征意义,黄黑配色与FENDI标识成为身份认同的快捷通道。

然而事件曝光后,消费者态度呈现两极分化。部分用户支持退赔机制,认为“直播间处理态度优于传统渠道”(网友@市民李先生);也有消费者坦言“早知道不是真FENDI,但设计确实好看”。这种矛盾心理揭示了当代中国消费市场的特殊生态:对品牌溢价既批判又追逐,对知识产权既重视又漠视。

三、行业生态与未来挑战

从宾利月饼到LV粽子,奢侈品衍生食品的灰色产业链已存在多年。这些产品多采用“品牌名称+品类词”的注册策略,例如“GUCCI巧克力”“PRADA元宵”,利用消费者认知惯性完成销售转化。天眼查数据显示,仅2023年就有127个类似商标通过初审,其中食品类占比高达67%。

交个朋友直播间的“退一赔三”举措虽获得舆论肯定,但也暴露了选品机制的缺陷。其公告中提到的“品牌方材料具有高度迷惑性”,反映出MCN机构在供应链审核中缺乏专业鉴别能力。值得关注的是,ADOL零食旗舰店同期销售的同款月饼仍标注“FENDI联名”,暗示行业存在系统性风险。

“此类事件不是第一次,也不会是最后一次。”——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王建华指出,“需建立跨品类的商标联防机制,同时提升直播电商的溯源能力”。

四、重构品牌价值认知

真正的FENDI品牌月饼从未对外销售,仅作为VIP客户的赠品流通。对比杭州万象城流出的正品图可见,正品包装采用浮雕工艺与防伪芯片,与涉事产品的烫金印刷存在本质差异。这种“非卖品”策略本是奢侈品牌维持稀缺性的常规操作,却被投机者异化为营销噱头。

奢侈品研究机构LuxeConsult的数据显示,72%的消费者无法准确区分品牌官方产品与授权衍生品。这要求品牌方加强公众教育,例如FENDI可借鉴爱马仕的“工艺纪录片”模式,通过内容营销强化正品认知。市场监管部门需完善“商标关联性”的认定标准,防止文字游戏式侵权。

这场由月饼引发的品牌风波,实质是全球化商业规则与中国本土消费文化碰撞的缩影。当388元的礼盒承载着远超食品价值的符号期待,当直播间流量成为信任背书的新形态,企业、消费者与监管方都需重新审视各自的角色边界。未来,唯有建立更透明的信息机制、更严谨的商标保护体系,以及更理性的消费文化,才能让传统节庆回归情感本质,让品牌价值锚定真实需求。

建议研究方向:1)直播电商供应链审核标准建设;2)跨品类商标侵权判定模型开发;3)奢侈品衍生品消费动机的量化研究。

fendi月饼;芬迪月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