卡宾滑雪集团_卡宾集团董事长

奢侈品 2025-04-06 9 0

卡宾滑雪集团_卡宾集团董事长

卡宾滑雪集团核心发展里程碑
时间 事件 影响
2010年 张鸿俊创立卡宾滑雪集团 填补国内滑雪设备自主研发空白
2016年 登陆新三板成为“滑雪第一股” 资本助力全产业链布局
2020年 牵头科技冬奥造雪机项目 突破国际技术垄断

一、战略远见:冰雪产业的拓荒者

作为中国最早投身冰雪产业的企业家,张鸿俊在2010年成立卡宾滑雪时,国内滑雪设备市场尚处于外资垄断阶段。他敏锐捕捉到北京冬奥会申办带来的政策机遇,提出“设备国产化+服务一体化”战略。通过收购广西悍牛工程机械公司,集团迅速建立覆盖造雪机、压雪车、滑雪板的完整生产线,使国产设备占比从不足30%提升至95%[[35][59]]。

在2022年冬奥会筹备期,他主导研发的鲲鹏SU8全自动造雪机,采用倾角负压核子器与气水对撞喷射技术,实现造雪量提升40%的同时降低能耗30%,被工信部列入“科技冬奥”重点专项[[16][59]]。这种将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结合的决策模式,使卡宾成为国内唯一具备雪场全流程服务能力的企业。

二、技术创新:从追赶到领跑

张鸿俊坚持每年将营收的15%投入研发,组建了由20余名工程师构成的核心团队。其主导开发的“卡宾雪”系列设备,通过专利技术解决了两大行业痛点:针对北方低温环境研发的螺旋喷嘴防冻系统,使设备在-25℃下仍能稳定运行;针对南方湿润气候开发的空气预冷模块,将临界造雪温度从-3℃提升至2℃[[59][75]]。

在智能化领域,他推动5G和北斗技术集成,2024年推出的智能造雪管理系统,可通过气象数据实时调整喷嘴角度与出水量,使雪质均匀度达到国际雪联认证的FIS标准。该技术已应用于张家口训练基地等12个冬奥配套项目,并获得2024年度中国冰雪装备创新金奖[[16][24]]。

三、生态构建:产业链协同发展

张鸿俊提出“冰雪产业生态圈”概念,通过三大举措重构行业格局:首先建立产学研联盟,与北京体育大学共建冰雪装备研究院,联合攻关低温材料等关键技术;其次推动标准化建设,作为中国工程机械协会冰雪分会会长,牵头制定《滑雪场设备安全规范》等5项行业标准[[24][75]];最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,在河北、吉林等地设立培训基地,累计输出专业运维人员超2000人。

在商业模式上,他首创“设备租赁+运营分成”模式,为中小雪场降低初期投资门槛。数据显示,采用该模式的雪场平均开业周期缩短60%,客户留存率提升至85%[[48][59]]。这种生态化运营思维,使卡宾服务的雪场从2015年的26家增长至2024年的420家,市场占有率突破37%[[42][59]]。

四、国际视野:全球化布局

面对国际市场,张鸿俊采取“技术换市场”策略。2023年与瑞士SnowTech达成专利交叉授权,获得欧洲CE认证;2025年亚冬运会期间,卡宾造雪机首次进入日本北海道教庭雪场,实现国产高端装备出口零突破[[16][17]]。他提出的“本地化服务网络”计划,已在俄罗斯、哈萨克斯坦建立4个备件中心,服务响应时间从72小时压缩至12小时。

品牌建设方面,他注重赛事营销与技术展示并重。通过赞助国际雪联世界杯、在慕尼黑体育用品展设立体验区等方式,使卡宾品牌认知度在欧美市场三年内从3%提升至18%。国际权威机构WinterSpor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,2024年卡宾造雪机全球市场份额已达7.3%,位居全球第五[[17][35]]。

五、社会责任:冰雪经济的推动者

张鸿俊始终强调产业发展的普惠性。在新疆乌什县投资的泉域星空滑雪场,创新采用“景区门票分成+牧民培训就业”模式,使当地人均年收入从1.2万元增至4.8万元[[35][48]]。他发起的“冰雪进校园”公益项目,已向200所中小学捐赠滑雪模拟器,惠及青少年超10万人次。

环保理念贯穿企业运营全过程。研发的直冷式制冰技术较传统方式节能70%,二氧化碳年减排量相当于种植1.8万棵树;推出的设备以旧换新计划,使金属材料循环利用率达到92%[[17][59]]。这些实践被写入《中国冰雪产业可持续发展白皮书》,成为行业标杆。

卡宾滑雪集团_卡宾集团董事长

未来展望:冰雪产业的星辰大海

面向2025-2030年,张鸿俊提出“三维突破”战略:技术上开发-30℃超低温造雪设备,打破极地科考市场壁垒;市场上深化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布局,目标实现海外营收占比40%;业态上探索“冰雪+文旅+数字”融合,已启动VR滑雪培训系统研发。随着国家冰雪运动发展规划的推进,卡宾滑雪有望在2030年跻身全球冰雪装备前三强,成为真正的国际领军企业。

正如中国工程机械协会秘书长吴培国所言:“张鸿俊带领的卡宾滑雪,不仅填补了国产装备的技术鸿沟,更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,为全球冰雪经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。”